欢迎您北京石篆居画廊!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画廊展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画廊展厅 >> 李文进书画展厅 >> 浏览文章
和藉舟与心堂兄说诗戏赠,
浏览次数:31608次 更新时间:2014-11-25 22:41:27

                                1200¥

尺寸:直径33cm

                                   

                 



                     书法的魅力


           —— 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精神


                                              ■撰文:李文进


创新是一切进步的基础,然而书法的创新有其原则和规律可循的。我们的书法创作的载体就是汉字,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使用的文字像我们的汉字这样那么历史悠久,那么富有创新力,对于西方国家的人们来说,汉字无疑是一种神奇的文字。这种神奇铸就了中国书法独有的精神面貌。然而汉字也是西方社会藉以认识中国文化的载体,有句话说得好:要想了解中国文化首先要了解中国的书法;要想了解西方文化,首先要了解西方的建筑,因为西方建筑之美是西方社会一切美的代表。中国的书法亦然。

书法艺术的发展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遭遇了当时的“海归”青年们所倡导文字改革运动(以及白话文改革),主要是要简化汉字,甚至有人倡议要汉字拼音化,自至解放初期,文字彻底进行了简化,这种文字的革新运动对书法艺术的确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将继续影响下去,如果说,繁体字的存在,延续和记录了中国文化的基因,因此,我戏称简化字的诞生造成了文字的基因变异,这种变异之后的简化字如何与书法创作进行嫁接,从书法家拒绝将简化字作为书法创作的载体来看,文字似乎感染了导致系统性失调的病毒。这直接影响了今天许多年轻人,甚至包括五十年代以来的中国人只要拿起毛笔,就会心里发憷,要写的字写不出来,不查字典就不知道繁体字怎么写。为此又有“较聪明”的人士呼吁书法使用简化字,所幸的是这些人不具备权威性,他们的一时头脑发热还无法在全社会得到响应,尽管如此,书法的基因注定不会改变,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即便是和它的载体“文字”的基因变异后发生冲突和隔阂,书法的“灵魂”不会改变。那么,你有没有问过自己,汉字变了,书法仍旧使用繁体字不变,似乎一点也没有影响似的。这是为什么呢?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是书法生命力的使然,使书法的精神永驻。

显然,书法传承到今天是伴随着华夏文明产生以来一路走过来的(自甲骨文始,书法就已经萌芽)。当你明白这一点,你就一点也不会感到奇怪,因为几千年来,没有人能改变它。书法似乎还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小子,尽管走到今天已经有了一点小小的感冒,就算是基因变异,但它的魅力任然是世界上任何文字也无法比拟的。

魅力是内在的东西,书法的魅力又透过内在的活力洋溢出来,让其见者可以愉悦身心,可以驱使“她”向更多的人展示,展示它一种精神的力量,展示它外在的风采,向后人传递着一种精神,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精神,也向世界传递着一种信息——中国的书法。因为你可以不懂的他写的是什么内容,但你可以感受到它独有的魅力,那种美的气息超越国界,超越时空,就像音乐不需要特定的国界一样。你不需要懂得,这完全是内心里的感受。就好像我们在故宫里欣赏唐朝大家的书法作品一样,此时此刻,我们关注的真的不是大师写了什么内容,而是感觉到一股气息像清风一样迎面扑来,脑海里在呈现着大师创作时的一种激情、一种韵律、一种精神。仿佛那个时代的文化就在我们身边,这是因为书法精神还在,书法并未也从不离开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在空间上似乎没有距离。

每一次的书法展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的集中体现,今日之书法展示活动空前活跃,并且从民间自官方已经形成一种展赛体系,中国的书法家可以有一个广阔的展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书家创作时的思想活动和激情凝固在宣纸上,形成了一幅舞蹈的画卷,写就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当然,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不太美的舞蹈画卷,听到了不太优美动听的音韵,这正是书法艺术的妙处所在,因为书法作品展示的纯粹是书家个体内心世界的写照,因此你心里想的是什么,所展示的就是什么,一切交由历史去评说。

历史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生活,这种精神反映在书法作品上,就成为书法的时代精神。然而,这是怎样一个时代呢?这个时代的书法家又受到怎样的一种影响?毫无疑问,在这样一个全球信息化、商业化、网络化、多元化时代中的书法家的思想的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是以物质至上的一种思想导向带来的影响反映在书法创作上,必然会有一些消极的因数。因此便有人大声疾呼:“这是一个不能产生大师的时代”。这真是一声疾呼!于是便有人心里非常诧异:在一个大师满天飞的时代里为何还说“这个时代没有大师呢?”这正是问题的所在,首先大师应该是德高望重的、技压群雄的、在本专业上有杰出贡献的艺术家,可谓大师也。可以说能满足这三条件中的两样,至少有两样能对上,便可谓之大师。因此我们知道,大师的条件是苛刻的,几乎没几人能够达到这个条件。所谓大师满天飞的时代无非是相互吹捧的结果。

我们来看看离我们最近的的大师,列举一二。上世纪的吴昌硕、齐白石可谓世人公认的大师,他们那个时代的书画界尊称为大师者,除了德之外还有四个专业条件,就是诗、书、画、印具精,如果在这四个专业条件上加上德行,今天这个时代无一人能配称其为大师也。这样,我们知道了一件实事,那就是今天的所谓大师者,由于世人的调侃、奉承所致,抑或为自封也。

更近一点的,还有一位大师,就是著名书法家启功,世人尊他为大师,皆因他的修养学识极好,以其在书法上独创门派的书家不多见之故。与齐白石时代的大事标准比较尽管离四条件还差一个篆刻学(印),似乎仍不妨碍人们对启功先生的尊重;然而按上述三条件比,启功至少有“德高望重”的社会地位,以及在书法理论建树上有着突出贡献,虽不能说启功在书法上可以技压群雄,但自立门派仍然是具备大师条件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这里有必要做一下解释,自立门派不是简单地写的与众不同,乃是博采众长之后,加以理性的分析、总结、融会贯通之后,有意识地逐渐由像某家某派的风格向着自我主观审美的方向转换为一种似像非像的风格,这就是创新,这种由古自我的风格转换之后的个性愈鲜明,就愈有独创性。纵观启功的书法风格,那种惜墨如金、刚直不阿、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精神风范汇集了多家法帖的精华,融入了自我的精神世界里,这种精神正是书法精神赖以传承的重要的基础之一。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由于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是那么缺乏,在书法境界的追求上不是缺乏原动力,就是为名所困。因着一种大师梦,使书法家们反而放弃追求精神的最高境界,退而攻其捷径、不甘心寂寞、不愿见贤思齐;喜欢听人尊其为大师、喜欢在人前显贵、更喜欢视自几作品如文物。我曾经撰文说过:不朽的经典传世之作,注定不在平淡中产生。意思是,大师不可能在顺境中产生,更不可能在金钱主义至上的浮躁的环境里产生,历史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奠定大师的先决条件就是其作品可以传世,一种传世之作若没有书家特有的遭遇似乎不会激发出灵感的火花,没有“畅叙幽情,死生为虚诞”的感怀就不会有“书圣”;没有“死灰吹不起,破灶烧湿苇”就不会有东坡先生书法上的突破;没有“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的愤慨就没有天下第二大行书的颜真卿。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书法大师们皆因在以极其险恶的环境下深刻地体验了人生,升华了思想境界,苦难有时与不朽有着密切联系,苦难并未磨灭大师的意志,苦难是造就大师的催化剂。

即便是宋代的米芾,在书法上虽然没有最突出的名作,若有天下第四大行书,米芾的《苕溪诗》或《蜀素帖》的其中一种定能排上名次。他的墨迹一直在影响当今的书法家,源于他的身世使然,惯于以一种左右逢源、八面出锋的灵动去追求一种律动之美,这种美丰富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元素,米芾在书法艺术上的贡献还有一种“集古出新”的创新之法,这样的创新之法已经成为传统的创新法则,即他向世人表明,书法的创新是循序渐进,自然出新的道理,绝非背经离道可以任意肢解字体结构及笔法。其实完备的笔法可以反映书家的精神面貌,因为只有如此,我们的后世才能看懂我们是如何写的,人们便可以遵循着这一不变的法则继承和变化开来,在临其笔迹的心摹手追的过程中,我们就将书法家的音容笑貌和人生处世的思想境界一并继承下去。

说到继承,我们知道,在选择书法字帖的时候你自然就有了一个标准,即选择有法可依的经典的法帖,因为我们选择一种法帖其实就是选择一条道路,也是选择一位可信赖的老师,因此不能不慎重。当你在一大堆古人法帖面前在做一种选择时,你会发现,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书家的墨迹不一定都是可师法的,有的是书法大师的经典之作;有的是历史名人的文稿墨迹,仅此而已。所以我们在选择时不要以为古时的墨迹或碑刻就一定是书法的法帖,唯有历史公认的书法家的墨迹可以选择。因此不要误以为传世的墨迹就一定是书法经典。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你今天写的字,所谓的书法,或可以传世,作为一种文物保存下来了,却未必可以成为法帖,因此,我们在书法追求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要好好享受古人留给我们的笔法——一种“千古不易的笔法”,只有这样,我们的书法才有序可循、才有法可依、才可以随性发挥。因为我们是在一种“基本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不是在一种仅为“时代的流行”之下追风,因为这种追风也好,临池也好,都是一种捕风捉影笔墨游戏,它丝毫不能给你带来好处。因为书法的发展必然要遵循这样一条直线的延续——经典法帖。

经典就是权威、经典就是主流、经典法帖所传导给我们的思想指明了我们书法精神的前途。在书法创新的探求过程中,我们不强制任何人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我们只告诉你,哪些是经典,如果你一定要剑走偏锋,这又能怎样呢?“时间”将会告诉你的选择是否正确。

历史证明书法的国度就在中国,中国书法赖以发展的依靠就是中国的儒家思想,不激不历的一种风范,一种中庸思想。这种思想传到邻邦,首先汉字在日本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继承,书法就可以在日本生根发芽;汉字传到韩国,书法就在韩国得到结果,但这里我们看见一种现象,日文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产生,即采用一半汉字,一半是书法的线条组合,这种不匹配的文字组合结果导致日本的书法发展到今天,已经走向符号化(假名书法)、粗俗化的道上;韩文则完全取自中国汉字的基本笔画组合成一种符号化的字,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韩国文字。不懂中国书法的人都知道韩文是无法进行书法创作的。因此现在的韩国书法家还只能是学习中国的书法。由此可见,汉字发展到一种纯粹抽象的符号化的地步便到了不能进行书法创作的地步,这就是“简化字”为什么不能进行书法创作的缘由。这显然是严重有碍于书法的发展和书法精神的传播。因此我们保存“繁体字”是多么的宝贵啊!为什么有人要提议汉语拼音化?为什么有人要将其汉字简化呢?又为什么有人提议要书法写简化字呢?又是为什么有人要提议文字恢复繁体字呢?说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书法。然而字母化和简化字书法的倡导者已经没有声音了,然而恢复繁体字难度很大。因为近几代中国人习惯了简化字,而书法早已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研究学习,已经成为一部分人毕生追求的专业。这样的一群书法专门家还是喜欢原滋原味的书法和一种书法独有的内涵的东西,就是那浓厚的儒家思想,渊源的历史背景,和强劲的生命力,然而,这种生命力正有着一种势不可当的趋势向前发展着。

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上独有的书法王国失去了书法,我们的精神家园就会彻底崩溃,书法所传递的精神将灰飞烟灭。事实证明,因国家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使得中国书法在全球中的影响借着汉语热也在逐渐向西方,向欧洲传播,我相信,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书法生长的土壤,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你一定能看到中国儒家文化的魅力和独有的精神力量。


                                                                                                                          201354日子夜  于心堂




                          作者简介

李文进  字若愚,号寄居者,斋号心堂。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
1973年生于安徽安庆。自幼酷爱书法篆刻,现在北京石篆居艺术工作室。毕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2006年,2009年篆刻作品分别入展『西泠印社全国六届篆刻评展』和『百年西泠大型系列活动篆刻展』。作品和论文主要发表媒体有《书法》、《书法报》、《印说》、《北京晚报》、《检察日报》以及香港《大公报》、等等。并出版书法专著《楷书基础教程》。     
李文进长期从事书法篆刻艺术普及教育,教育学生要学习经典名作,李文进特别针对中小学阶段的书法教学法总结归纳出三不主张、和三不强调的教学思想:不主张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过早进行书法创作,强调临摹和集子创作;不主张将老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强调引导学生尊重权威和主动发现经典;不主张学生在某种压力环境下练习书法,强调学生在轻松自愿的心态下练习书法。
李文进书法五体皆能,系统全面。主攻行草书,书风融汇于二王、米芾、颜真卿等。篆刻主要学习汉印和古玺,兼容吴昌硕、齐白石印风,因此作品常出新意,获业界一致好评。现专注于行草书和古玺印式研究,并强调艺术创作要求独立思考,自主创新。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十一号二层1358号  电话:13161376350 QQ:1024613974 Email: jijuzhe1973@126.com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篆居画廊有限公司 京ICP备 14019602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联系+V